一、福壽螺入侵現狀
福壽螺原產于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因其繁殖力強、適應性廣、食性雜等特點,自20世紀80年代作為水生經濟生物引入我國后,迅速擴散入侵,并在多個區域造成了嚴重的危害。福壽螺不僅對農業生產構成威脅,導致水稻等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還對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影響了水生植物群落和動物群落的生長繁殖。此外,福壽螺還是廣州管圓線蟲的重要宿主,可能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
二、防控研究進展
1)物理、化學和生物措施
針對福壽螺的防控,我國已經實施了多種物理、化學和生物措施。
例如,通過人工撿螺、卵塊鏟除、河道清潔管理、天敵引入技術(如投放本地鯉魚、青魚等)以及使用攔截網等方法來控制福壽螺的種群數量。
同時,也有使用石灰、阿維菌素乳油、四聚乙醛顆粒劑等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然而,這些措施的治理效果并不一致,有些方法可能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2)植物源生態控制技術
植物源生態控制技術因其高效、經濟且對非靶細胞安全的優點,成為了防治福壽螺的研究熱點。
盡管如此,大多數研究仍集中在簡單的毒殺效果試驗上,對于毒殺機理、生殖系統等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
其中,“螺卵凈”是這類控制技術較為成功,應用較多的植物源生態控制技術,采用“螺卵凈”滅殺福壽螺及抑制卵孵化,螺卵凈是由天然植物提取液結合天然礦物質復合而從的環保無污染物質,無毒無害,不傷害水體。
3)綜合防控策略
為了更有效地防控福壽螺,我國采取了綜合防控策略,包括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藥劑防治相結合的方法。
例如,在水稻分蘗初期至齊穗期前每畝放入日齡20~25天的雛鴨15~20只;或在水稻返青后每畝投放規格50~80尾/公斤的青魚、鯉魚等魚種300~500尾。
此外,還開展了食誘劑誘捕控制福壽螺的試驗。
三、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在福壽螺的防控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面臨諸多挑戰。未來的研究需要更加注重毒殺機理、生殖系統等方面的研究,以便開發出更為高效、環保的防控技術。同時,也需要加強對福壽螺的監測預警和檢疫監管,以防止其進一步擴散和蔓延。
>>獲得更多的信息 請致電021-68188219<<